從新聞廣播到體育競賽,從商業銷售到非營利組織,到各領域名人 - 每個人都在線上播放直播視頻。抖音跟臉書直播是此類方式曝光的的首選方法,因為它們讓品牌商可以直接跟粉絲溝通。

而在經營品牌的初期,必須要建構屬於自己的基本觀眾,因為這麼多直播主心中知道,少了穩定的基礎觀眾群體,這個直播將不吸引人駐足觀看。

我們給你購買Facebook直播人數的重點提示:

幫自己的直播買粉絲觀看人數是許多成功直播頻道初期的策略,頁面上跳動的觀看數據,可以讓直播主炒熱氣氛,當你在講解產品時,對於初期踏入直播領域的商家,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行銷策略;而直播老手更能透過這樣的操作,強化網友的信任度。

你要知道直播沒人氣可能會使當次直播草率收場,提升直播線上人數令直播主持人充滿熱情,無論是自然流量或購買人數,都比較有繼續成長的可能性!

在您的手機上打開Facebook App幾個步驟您的直播就開啟了,高人氣粉絲專頁有足夠粉絲上限觀看,新加入的直播主很能沒有粉絲群觀看直播影片,我們不建議超高人氣的直播主購買直播人數,因為你們的線上人數已經夠多,受眾夠精準,但對於開始經營的直播臺,沒人氣等於難以成長,能在每次直播衝高直播人數,吸引觀眾觀看影片有更多可能性。

下單前需知:若有任何問題,請先詢問LINE客服

刷直播人數的3大特色

#1 可包月,可即時提供直播流量的自助平臺
專屬系統供應每月大量直播臺大量直播人數支援,想用就用!24小時系統支援,享受整個月天天開直播天天有人數的好服務。

我們給您灌的直播人數成本低且固定,讓您剩下的預算可以做更多活動、宣傳、促銷,進行針對消費者的各類行銷活動,為長久的忠實粉絲奠定堅實基礎。。

#2 直播人氣奠定人氣
上網看直播,一個直播有5000人,另一個直播只有5人,您會選擇看哪個直播?當你啟動系統後,開臺後人數就會逐步提高,人數達到數量後開始穩定停留,人數不爆衝、不會急速掉落,這樣的穩定人氣幫直播主持人無後顧之憂進行直播。

#3 購買直播人數有風險嗎?
但您不必擔心直播臺有被關閉帳號等的風險,因為這單純是導入流量,不對臉書或是抖音帳號本身造成傷害。若遇到Facebook或是臉書更動它們直播系統程式,可能發生短暫時間直播人數服務無法正常運作,我們都會協助更新演算法,不讓您的權益受損。

多次使用:即時付款,直播人數自動逐步上線,不會有延誤,您愛什麼時候直播都可以。

穩定提升:進一步改進的人數上升速度,正常狀態下人數不爆衝、不急速掉落。

超快啟動:當下買當下用,及時派上用場。

LLIVE455CEFE5VE

 

TikTok直播人數灌水,提供直播人數購買灌水網路行銷服務

 

開直播提高人氣的方法:  YouTube灌直播人數包月

1、要想更多的粉絲進入直播間觀看直播,首先要設計好直播間的封面和標題。

用戶選擇進入直播間,第一眼就是要看封面和標題,是不是能夠吸引他。大家在設置封面和標題時可,以使用主播個人寫真、道具,也可以是主播和直播間產品合影,利用誇張的肢體語言等,充分利用使用者的好奇心理。

2、平時要儘量參與官方活動,增加曝光率。 買TikTok在線觀看人數

保證帳號視頻或者直播的頻率次數,增加活躍度,讓用戶知道你一直都在。也可以借助官方推助流量補補和海淘流量增加直播線上人數。

直播前,在朋友圈或者qq群進行宣傳,讓朋友觀看直播,幫自己增加人氣。 衝抖音在線觀看人數包月

3、用戶進入直播間後,要想辦法留住他們。 衝Instagram觀看人數包月

直播內容尤為重要。現在早已經過了靠顏值和尬聊的直播內容就可以吸引觀眾的時期,主播們要儘量有針對性地去設計一些優質的直播內容。

平時要多看那些成功的播主直播,吸取經驗,多積累可利用的直播話題,慢慢的,使用者就會主動參與進來,直播人氣自然會得到提升。

4、巧用引流工具。 抖音在線買觀看人數包月

引流工具就是我們常說的補單,很多人對補單不以為意,認為為了面子去增加不存在的直播人數沒必要,實際上如今補單平臺那麼多,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效應叫羊群效應。很多人進直播間,目的都是圍觀紮堆。 Facebook在線直播人數灌水包月

所以當你的直播間人數增多時,很容易引起跟風效應,吸引更多的人來直播間觀看。這裡我建議大家可以先使用一下免費的工具。

5、多站在粉絲角度思考。 Facebook買觀看人數包月

與粉絲相處不能限於自己的看法,多數時間站在粉絲的角度去思考。

不少的主播嘴上說著把粉絲當作“家人”看待,能做到的少之又少,一開播就要禮物,聊天不回,點歌不唱,這樣做終究是曇花一現,都不是長遠的做法。買TikTok觀看人數

劉亮程:城市牛哞  我是在路過街心花園時,一眼看見花園中冒著熱氣的一堆牛糞的。在城市能見到這種東西我有點不敢相信,城市人怎么也對牛糞感起興趣?我翻進花園,抓起一把聞了聞,是正宗的鄉下牛糞,一股熟悉的遙遠鄉村的氣息撲鼻而來,沁透心肺。那些在鄉下默默無聞的牛,苦了一輩子最后被宰掉的牛,它們知不知道自己的牛糞被運到城市,作為上好肥料養育著城里的花草樹木。它們知道牛圈之外有一個叫烏魯木齊的城市嗎?  一次我在街上看到從鄉下運來的一卡車牛,它們并排橫站在車廂里,像一群沒買到坐票的乘客,東張西望,目光天真而好奇。我低著頭,不敢看它們。我知道它們是被運來干啥的,在卡車緩緩開過的一瞬,我聽到熟悉的一聲牛哞,緊接著一車牛的眼睛齊刷刷盯住了我:它們認出我來了......這不是經常扛一把鐵锨在田間地頭轉悠的那個農民嗎,他不好好種地跑到城里干啥來了。瞧他挾一只黑包在人群中奔波的樣子,跟在鄉下時挾一條麻袋去偷玉米是一種架勢。我似乎聽到牛議論我,我羞愧得抬不起頭。  這些牛不是乘車來逛街的。街上沒有牛需要的東西,也沒有牛要干的活。城市的所有工作被一種叫市民的承欖了,他們不需要牲畜。牛只是作為肉和皮子被運到城市。他們為了牛肉的新鮮才把活牛運到城里。一頭牛從宰殺到骨肉被分食,這段時間體現了一個城市的胃口和消化速度。早晨還活蹦亂跳的一頭牛,中午已擺上市民的餐桌,進入腸胃轉化成熱量和情欲。  而牛知不知道它們的下場呢?它們會不會正天真地想,是人在愛護它們抬舉它們呢。它們耕了一輩子地,拉了一輩子車,馱了一輩子東西,立下大功勞了。人把它們當老工人或勞動模范一樣尊敬和愛戴,從千萬頭牛中選出些代表,免費乘車到城里旅游一趟,讓它們因這僅有的一次榮耀而忘記一輩子的困苦與屈辱,對熬煎了自己一生的社會和生活再沒有意見,無怨無悔。  牛會不會在屠刀搭在脖子上時還做著這樣的美夢呢?  我是從裝滿牛的車廂跳出來的那一個。是沖斷韁繩跑掉的那一個。  是掙脫屠刀昂著鮮紅的血脖子遠走他鄉的那一個。  多少次我看著比人高大有力的牛,被人輕輕松松地宰掉,它們不掙扎,不逃跑,甚至不叫一聲,似乎那一刀捅進去很舒服。我在心里一次次替它們逃跑,用我的兩只腳,用我遠不如牛的那點力氣,替千千萬萬頭牛在逃啊逃,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最終逃到城市,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讓他們再認不出來。我盡量裝得跟人似的,跟一個城里人似的說話、做事和走路。但我知道我和他們是兩種動物。我沉默無語,偶爾在城市的喧囂中發出一兩聲沉沉牛哞,驚動周圍的人。他們驚異地注視著我,說(www.lz13.cn)我發出了天才的聲音。我默默地接受著這種贊譽,只有我知道這種聲音曾經遍布大地,太普通、太平凡了。只是發出這種聲音的喉管被人們一個個割斷了。多少偉大生命被人們當食物吞噬。人們用太多太珍貴的東西喂了肚子。渾厚無比的牛哞在他們的腸胃里翻個滾,變作一個咯或一個屁被排掉--工業城市對所有珍貴事物的處理方式無不類似于此。  那一天,擁擁擠擠的城里人來來往往,漢人注意到坐在街心花園的一堆牛糞上一根接一根抽煙的我,他們頂多把我當成給花園施肥的工人或花匠。我已經把自己偽裝得不像農民。幾個月前我扔掉鐵锨和鋤頭跑到城市,在一家文化單位打工。我遇到許多才華橫溢的文人,他們家里擺著成架成架的書,讀過古今中外的所有名著。被書籍養育的他們,個個滿腹經綸。我感到慚愧,感到十分窘迫。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糞,我唯一的養分便是這些牛糞。小時候在牛糞堆上玩耍,長大后又擔著牛糞施肥。長年累月地熏陶我的正是彌漫在空氣中的牛糞味兒。我不敢告訴他們,我就是在這種熏陶中長大、并混到文人作家的行列中。  這個城市正一天天長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蒼白的,我會在適當的時候給城市上點牛糞,我是個農民,只能用農民的方式做我能做到的,盡管無濟于事。我也會在適當時候邀請我的朋友們到一堆牛糞上采坐坐,他們飽食了現代激素,而人類最本原的底肥是萬不可少的。沒這種底肥的人如同無本之木,是結不出碩大果實的。  好在城市人已經認識到牛糞的價值。他們把雪白雪白的化肥賣給農民,又廉價從農民手中換來珍貴無比的牛糞養育花草樹木。這些本該養育偉大事物的貴重養料,如今也只能育肥城市人的閑情逸致了。1995年7月 劉亮程作品_劉亮程散文 劉亮程:村莊的頭 劉亮程:剩下的事情分頁:123

俞敏洪:花兒在不同的季節開放    我們的生命和四季的花兒一樣,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美麗:童年的純真、少年的遐想、青年的沖動、中年的成熟、老年的智慧,都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美麗。    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花兒,因為花兒代表了美麗、高雅和生命的燦爛。但如果所有的花兒只在一個季節開放,比如都在春天開放,而其他季節都見不到花兒的蹤影,這個世界一定會顯得單調枯燥,并且使人們失去了對于美的期待。試想,夏天、秋天和冬天都沒有花兒開放,那將失去多少美好的詩意!設想梅花也去湊熱鬧,在春天開放,王安石還能寫出“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么有風骨的詩嗎?徜徉在春天的花叢中自然感到愉悅,但同時這么多花兒爭相斗艷(迎春花、杏花、桃花、梨花、玉蘭花等等),是不是顯得太熱鬧繁雜了一些?而且由于互相爭艷,花兒的芳香和顏色也會顯得有點平庸。    和春天的花兒相比,我更懷念八月滿池塘的荷花,懷念那亭亭玉立的花朵,碧色連天的荷葉和空氣中的清香;我也懷念秋天原野上一望無盡的野菊花,懷念那種漫天遍野迎風開放的景象;我還懷念冬天的臘梅花。北京的冬天似乎沒有這種花,我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在南京,天降大雪,我去玄武湖邊散步,看到臘梅迎雪盛開,暗香浮動,讓我感到這是生命真正獨特而動人的姿態。    我常常為人類發明了常年什么花兒都能栽培的方法和技術而感到遺憾,因為花兒只有開放在自然中和屬于自己的季節里才會迷人,而等待鮮花開放的心情其實比看到花兒開放更加重要。(名人名言)等待著花兒在某一個季節開放,就像等待自己的生命走向成熟一樣,那是怎樣的一種激動和期待啊!我們之所以激動和期待,是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是屬于那個季節的花兒,到了那個季節必然會美麗地綻放。    我們的生命和四季的花兒一樣,也是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階段的美麗:童年的純真、少年的遐想、青年的沖動、中年的成熟、老年的智慧,都是人生不同階段的美麗。假如我們一出生就像老人一樣洞察世事、精于世故,這一輩子就沒了期待;反過來,如果我們一輩子都像毛頭小伙兒一樣懵懵懂懂、青澀簡單,這一輩子也就沒有了進步和精彩。    人生之所以可貴,在于我們不同的階段總會有不同的成長和領悟。我最怕的就是一輩子沒有變化或者所有的精彩一次性釋放完畢。沒有變化意味著停滯不前,也意味著蒙昧無知;所有的精彩一次性釋放完畢,意味著生命就像夜空中的禮花,盡管精彩得炫目,但一瞬間就歸于黑暗。我們看到很多年輕時就成名的電影明星或歌星,像夜空的流星一樣,閃耀登場,瞬間消失,總讓人覺得有點遺憾。現在很多青年人急于求成,看到別人年輕時成功了很著急,尋找各種方法取得所謂的成功,甚至不惜在網絡上自曝隱私;還有很多大學生剛進大學就想創業賺錢,把通過讀書積累自己一輩子的底蘊這樣重要的事情甩到腦后……這些都是陷入了誤區,認為一時的成功就等于一世的成功。    人生就像花兒一樣,有的人在春天就開放出了美麗的人生之花,有的人要等到夏天、秋天或冬天才開放出絢爛的人生之花。我們的人生并不會因為花季晚到就不精彩,甚至會因為長時間的孕育而更加精彩,因為我們有更多的期待和努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進取,期待未來。我們可以學學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和冬天的梅花,也許越晚開越香,越晚開花期越長。肯德基的創始人山德士五十歲才開始經營一家小小的快餐店,最后成就了世界上最大的餐飲連鎖店之一;姜太公八十歲的時候還在渭河上釣魚,最后終于得到周文王的重用,一起創建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齊白石到九十歲藝術創作才達到了頂峰。花有自己的季節,人有自己的時刻。    花兒一般只開放一次,完成燦爛的生命后,化作春泥更護花,守護下一代生命綻放出燦爛的花朵。人可以比花兒做得更好,通過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可以讓生命持續不斷地開放出燦爛的生命。蘇軾既是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書法家,又是一個很成功的政治家;康熙既是偉大的統治者、偉大的軍事家,又精通漢滿蒙三種文字,有淵博的數學和天文學知識;愛因斯坦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是很通暢,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的思考才能講出來。(勵志文章  www.lz13.cn)在小學和中學時,愛因斯坦由于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很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后肯定不會成器。”但愛因斯坦最后成了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而且還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小提琴家。所以,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生命的花季就可以很長,并且可以綻放出不同的美麗花兒。很多人不成功是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努力,很多人一生只成功了一次就像流星一樣消失,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成功是一種持續不斷努力的過程。當我們懂得人生每個階段通過自己的努力都能夠精彩時,也許我們的少年就會像春天的桃花一樣絢爛,青年就會像夏天的荷花一樣清香,中年就會像秋天的菊花一樣堅韌,老年就會像冬天的梅花一樣,給人們在寒冷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和動人的精神。    讓我們過一種從容的人生,在努力進取中期待生命鮮花怒放的時刻吧!分頁:123

張曉風:描容  一  有一次,和朋友約好了搭早晨七點的車去太魯閣公園管理處,不料鬧鐘失靈,醒來時已經七點了。  我跳起來,改去搭飛機,及時趕到。管理處派人來接,但來人并不認識我,于是先到的朋友便七嘴八舌地把我形容一番:  “她信基督教。”  “她是寫散文的。”  “她看起來好像不緊張,其實,才緊張呢!”  形容完了,幾個朋友自己也相顧失笑,這么一堆抽象的說詞,叫那年輕人如何在人堆里把要接的人辨認出來?  事后,他們說給我聽,我也笑了,一面佯怒,說:  “哼,朋友一場,你們竟連我是什么樣子也說不出來,太可惡了。”  轉念一想,卻也有幾分惆悵——其實,不怪他們,叫我自己來形容我自己,我也一樣不知從何說起。  二  有一年,帶著稚齡的小兒小女全家去日本,天氣正由盛夏轉秋,人到富士山腰,租了匹漂亮的栗色大馬去行山徑。低枝拂額,山鳥上下,“隨身聽”里翻著新買來的“三弦”古樂。抿一口山村自釀的葡萄酒,淡淡的紅,淡淡的芬芳……蹄聲得得,旅途比預期的還要完美……  然而,我在一座山寺前停了下來,那里貼著一張大大的告示,由不得人不看。告示上有一幅男子的照片,奇怪的是那日文告示,我竟大致看明白了。它的內容是說,兩個月前有個六十歲的男子登山失蹤了,他身上靠腹部地方因為動過手術,有條十五厘米長的疤口,如果有人發現這位男子,請通知警方。  叫人用腹部的疤來辨認失蹤的人,當然是假定他已是尸體了。否則憑名字相認不就可以了嗎?  寺前癡立,我忽覺大慟,這座外形安詳的富干山于我是閑來的行腳處,于這男子卻是殘酷的埋骨之地啊!時乎,命乎,叫人怎么說呢?  而真正令我悲傷的是,人生至此,在特征欄里竟只剩下那么簡單赤裸的幾個字:“腹上有十五厘米長的疤痕”!原來人一旦撒手了,所有人間的形容詞都頓然失敗,所有的學歷、經驗、頭銜、土地、股票持份或功勛偉跡全部不相干了,真正屬于此身的特點竟可能只是一記疤痕或半枚蛀牙。  山上的陽光淡寂,火山地帶特有的黑土踏上去松軟柔和,而我意識到山的險峻。每一轉折都自成禍福,每一岔咱皆隱含殺機。如我一旦失足,則尋人告示上對我的形容詞便沒有一句會和我平生努力以博得的成就有關了。  我站在寺前,站在我從不認識的山難者的尋人告示前,黯然落淚。  三  所有的“我”,其實不都是一個名詞嗎?可是我們是復雜而又嚕蘇的人類,我們發明了形容詞——只是我們在形容自己的時候卻又忽然辭窮。一個完完整整的人,豈是能用三言兩語胡亂描繪的?  對我而言,做小人物并沒什么不甘,卻有一項悲哀,就是要不斷地填表格,不斷把自己納入一張奇怪的方方正正的小紙片。你必須不厭其煩地告訴人家你是哪年生的?生在哪里?生日是哪一天?(奇怪:我為什么要告訴他我的生日呢?他又不送我生日禮物。)家在哪里?學歷是什么,身份證號碼幾號?護照號碼幾號?幾月幾日簽發的?公保證號碼幾號?好在我頗有先見之明,從第一天起就把身份證和護照號碼等一概背得爛熟,以便有人要我填表時可以不經思索熟極而流。  然而,我一面填表,一面不免想“我”在哪里啊?我怎會在那張小小的表格里呢?我填的全是些不相干的資料啊!資料加起來的總和并不是我啊!  尤其離奇的是那些大張的表格,它居然要求你寫自己的特長,寫自己的語文能力,自己的缺點……奇怪,這種表格有什么用呢?你把它發給梁實秋,搞不好,他謙虛起來,硬是只肯承認自己“粗通”英文,你又如何?你把它發給甲級流氓,難道他就承認自己的缺點是“愛殺人”嗎?  我填這些形容自己的資料也總覺不放心。記得有一次填完“缺點”以后,我干脆又慎重地加上一段:“我填的這些缺點其實只是我自己知道的缺點,但既然是知道的缺點,其實就不算是嚴重的缺點。我真正的缺點一定是我不知道或不肯承認的。所以,嚴格地說,我其買并沒有能力寫出我的缺點來。”  對我來說,最美麗的理想社會大概就是不必填表的社會吧!那樣的社會,你一個人在街上走,對面來了一位路人,他攔住你,說:  “咦?你不是王家老三嗎?你前天才過完三十九生日是吧?我當然記得你生日,那是元宵節前一天嘛!你爸爸還好嗎?他小時頑皮,跌過一次腿,后來接好了,現在陰天犯不犯痛?不疼?啊,那就好。你妹妹嫁得好吧?她那丈夫從小就不愛說話,你妹妹嘰嘰呱呱的,配他也是老天爺安排好的。她耳朵上那個耳洞沒什么吧?她生出來才一個月,有一天哭個不停,你嫌煩,找了根針就去給她扎耳洞,大人發現了,嚇死了,要打你,你說因為聽說女人扎了耳洞掛了耳環就可以出嫁了,她哭得人煩,你想把她快快扎了耳洞嫁掉算了!你說我怎么知道這些事,怎么不知道?這村子上誰家的事我不知道啊?……”  那樣的社會,從都知道別家墻角有幾株海棠,人人都熟悉對方院子里只母雞,表格里的那一堆資料要它何用?  其實小人物填表固然可悲,大人物恐怕也不免此悲吧?一個劉徹,他的一生寫上十部奇情小說也綽綽有余。但人一死,依照謚法,也只落一個漢武帝的“武”字,聽起來,像是這人只會打仗似的。謚法用字歷代雖不大同,但都是好字眼,像那個會說出“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死后也混到個“惠帝”的謚號。反正只要做了皇帝,便非“仁”即“圣”,非“文”即“武”,非“睿”即“神”……做皇帝做到這樣,又有什么意思呢?長長的一生,死后只剩下一個字,冥冥中仿佛有一排小小的資料夾,把漢武帝跟梁武帝放在一個夾子里,把唐高宗和清高宗做成編類相同的資料卡。  悲傷啊,所有的“我”本來都是“我”,而別人卻急著把你編號歸類——就算是皇帝,也無非放進鏤金刻玉的資料夾里去歸類吧!  相較之下,那惹人訾義的武則天女皇就佻達多了,她臨死之時囑人留下“無字碑”。以她當時身為母后的身份而言。還會沒有當朝文人來諛墓嗎?但她放棄了。年輕時,她用過一個名字來形容自己,那是“曌”(讀作“照”),是太陽、月亮和晴空。但年老時,她不再需要任何名詞,更不需要形容詞。她只要簡簡單單地死去,像秋來暗啞萎落的一只夏蟬,不需要半句贅詞來送終,她贏了,因為不在乎。  四  而茫茫大荒,漠漠今古,眾生平凡的面目里,誰是我,我又復誰呢?我們卻是在乎的。  明傳奇《牡丹亭》時有個杜麗娘,在她自知不久于人世之際,一意掙扎而起,對著鏡子把自己描繪下來,這才安心去死。死不足懼,只要能留下一副真容,也就扳回一點勝利。故事演到后面,她復活了,從畫里也從墳墓里走了出來,作者似乎相信,真切地自我描容,是令逝者能永存的唯一手法。  米開朗基羅走了,但我們從圣母垂眉的悲憫中重見五百年前大師的哀傷。而整套完整的儒家思想,若不是以仲尼在大川上的那一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長嘆作底調,就顯得太平板僵直,如道德教條了。一聲輕輕的嘆息,使我們驚識圣者的華顏。那企圖把人間萬事都說得頭頭是道的仲尼,一旦面對巨大而模糊的“時間”對手,也有他不知所措的悸動!那聲嘆息于我有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錄音帶,至今音紋清晰,聲聲入耳。  藝術和文學,從某一個角度看,也正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描容吧,而描容者是既喜悅又悲傷的,他像一個孩子,有點“人來瘋”,他急著說:“你看,你看,這就是我,萬古宇宙,就只有這么一個我啊!”  然而詩人常是寂寞的——因為人世太忙,誰會停下來聽你說“我”呢?  馬來西亞有個古舊的小城馬六甲,我在那城里轉來轉去,為五百年來中國人走過的腳步驚喜嘆服。正午的時候,我來到一座小廟。  然而我不見神明。  “這里供奉什么神?”  “你自己看。”帝我去的人笑而不答。  小巧明亮的正堂里,四面都是明鏡,我瞻顧,卻只冗我自己。”  “這廟不設神明——(www.lz13.cn)你想來找神,你只能找到自身。”  只有一個自身,只有一個一空依傍的自我,沒有蓮花座,沒有祥云,只有一雙踏遍紅塵的鞋子,載著一個長途役役的旅人走來,繼續向大地叩問人間的路徑。  好的文學藝術也恰如這古城小廟吧?香客在環顧時,赫然于鏡鑒中發現自己,見到自己的青青眉峰,盈盈水眸,見到如周天運行生生不已的小宇宙——那個“我”。  某甲在畫肆中購得一幅大大的天蓋地的“潑墨山水”,某乙則買到一張小小的意態自足的“梅竹雙清”,問者問某甲說:你買了一幅山水嗎?”某甲說:“不是,我買的是我胸中的丘壑。”問者轉問某乙:“你買了一幅梅竹嗎?某乙回答說:“不然,我買的是我胸中的逸氣。”描容者可以描慕自我的眉目,肯買貨的人卻只因看見自家的容顏。 張曉風散文__張曉風作品集 張曉風:細細的潮音 張曉風:種種有情分頁:123


抖音衝觀看人數包月
洗直播觀看人數最快速- 灌TikTok觀看人數 衝Instagram在線直播人數買直播人數最穩定- Instagram灌觀看人數 蝦皮Shopee灌觀看人數包月刷直播觀看流量很穩定- Instagram在線直播人數灌水包月 Facebook在線灌觀看人數包月

arrow
arrow

    w86fh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